發達國家往發展中國家運輸垃圾尤其是塑料焊條盒等塑料垃圾一直是一件引人詬病的事情,而最近,終于有法案來限制這一行為了。
歷時12天的討論,在2019年的5月11日,來自約180個國家和地區的1400多名代表在日內瓦對《巴塞爾公約》做出修訂,決定將塑料焊條盒等塑料垃圾列入進出口限制對象。這意味著發達國家“偷偷”向發展中國家出口塑料焊條盒等塑料垃圾將成為歷史。
這項新的“限塑”措施由挪威提出,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并未獲得與會代表壓倒性的支持,美國、阿根廷、巴西以及化工和塑料行業的代表表示反對,其中因為美國不是《巴塞爾公約》締約國,所以全程未參與協定的討論和簽署。
據《巴塞爾公約》專家帕克特表示,對于加入《巴塞爾公約》的國家而言,此修正案意味著,“未經出口、過境和進口國主管當局的事先通知和同意,將不再進行所有塑料廢物的裝運”。而至于《巴塞爾公約》非締約國家如美國,修正案將更具影響力,因為許多《巴塞爾公約》締約國家將被禁止接受來自非締約國的廢塑料。
不過,也會有一些例外情況,比如美國仍然可以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中的任何一個成員國出口廢塑料。帕克特指出:“這意味著在亞洲地區,美國只能將塑料廢物出口至韓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韓國和日本是OECD成員國)。”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表示,這是首個有關塑料焊條盒等塑料垃圾的國際性法律限制。會上,擔任日本政府代表的環境省官房審議官松澤裕指出,到修正后的公約開始生效的2021年1月之前“必須完善國內的相關法律”,有意推進修改相關省令。
此次修正后,殘留飲料的塑料瓶等被弄臟的、以及混入了廚房垃圾等的不適合循環利用的塑料焊條盒等塑料垃圾被指定為公約規定的有害廢棄物,禁止未獲加入公約的對方國家同意就進行出口。締約國被要求把塑料焊條盒等塑料垃圾的產生縮減到最小限度,盡可能在國內處理。
國際環境法中心(CIEL)環境衛生主任DavidAzoulay表示:“今天的決定表明各國終于趕上了塑料污染問題的緊迫性和嚴重性,并展示了雄心勃勃的國際領導力。一般的塑料污染,特別是塑料廢物仍然是對人類和地球的主要威脅。但我們對巴塞爾公約的決定感到鼓舞,因為我們期待著未來的大膽決定。這些決定將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塑料污染,從減少生產開始。”
全球協調員VonHernandez表示:“這是阻止發展中國家作為世界塑料廢物傾倒場的關鍵的第一步,尤其是那些來自富裕國家的塑料廢物。來自外國的混合和未分類的塑料廢物接收端的國家現在有權拒絕這些有問題的貨物,反過來又迫使來源國確保只出口清潔、可回收的塑料。然而,回收利用是不夠的。最終,必須大幅削減塑料生產,才能有效解決塑料污染危機。”
生態中心執行主任MartinBourque表示:“回收應該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這項立法將有助于防止其成為污染源。塑料工業關于塑料回收的錯誤聲明導致了全球社區和生態系統的徹底災難。這項立法提高了塑料回收的門檻,這對人類和地球都有好處,有助于恢復消費者對回收仍然是正確做法的信心。”
此外,中國、印度、泰國以及越南等國已相繼對廢塑料等“洋垃圾”說“不”。據外媒報道,在中國于2017年開始禁止“洋垃圾”入境后,更多的塑料焊條盒等塑料垃圾被轉移到東南亞,特別是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